聚焦“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新時代中國學” 專家學者在北京研討
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之學與西方中國學應平等對話”“新時代中國學需要加強國史理論研究”“中國學正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二屆新時代中國學發(fā)展論壇,11月1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研究機構、高校、智庫等專家學者代表參加論壇,聚焦“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新時代中國學”主題展開深度交流與研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表示,中國學與中國之學發(fā)展歷經從“相隔叢生”“譯介引進”“交流對話”“交叉互動”“共生共享”等五個階段。中國之學與西方中國學應平等對話,兩者多元并存、互學互鑒才是更好的選擇。
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魏南枝指出,討論“新時代中國學”恰逢其時,既要回溯歷史,也要立足現(xiàn)實,把真實的中國故事講給世界。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宋月紅看來,新時代中國學需要加強國史理論研究,推動新中國史研究向“新中國學”發(fā)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xiàn)代化研究院院長張冠梓認為,中國學如今迎來了好的機遇,正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中國學是一個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也應該有一個“美美與共”的學術共同體。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何培忠強調,中國學研究應聚焦當代中國,推動中外學術合作,避免自說自話。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沈桂龍指出,海外中國學研究應重視青年漢學家的培養(yǎng)與機制建設。
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主任徐寶鋒表示,應推動學術標準國際化,構建全球學術共同體,實現(xiàn)從“世界中國學”向“中國世界學”的轉變。
中國人民大學漢語國際推廣研究所副所長張靖認為,新時代中國學應推動學術平臺共享,構建可持續(xù)的學術共同體。
北京聯(lián)合大學教授梁怡強調,要加強中國學的學科體系建設,推動“國家隊”與地方機構協(xié)同發(fā)展。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波以北京市的國際形象建構為例提示,講好中國故事應把握國際傳播規(guī)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文濤闡釋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學習外來文化的傳統(tǒng),強調構建中國學的精神內核。
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唐磊介紹,新時代中國學發(fā)展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時代中國學建設創(chuàng)新基地創(chuàng)立。新時代中國學的發(fā)展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促進各國人民更好地認識中國、理解中國,尤其是認識新時代中國的發(fā)展成就和有益經驗,理解中國式現(xiàn)代化如何開創(chuàng)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03日 21:43:56
- 2025年11月03日 20:34:13
- 2025年11月03日 16:38:06
- 2025年11月03日 16:25:18
- 2025年11月03日 12:50:26
- 2025年11月03日 09:27:45
- 2025年11月03日 07:22:55
- 2025年11月02日 19:05:08
- 2025年11月02日 16:07:09
- 2025年11月02日 10:56:3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