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北京文化論壇|劉超英:科技如何讓博物館之城“活”和“火”?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電 題:科技如何讓博物館之城“活”和“火”?
——專訪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副理事長、北京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劉超英
中新社記者 徐婧

近年來,中國多個城市著力打造博物館之城,技術在博物館的諸多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文博場所應如何用好科技,需注意哪些風險?技術與歷史怎樣共生共榮?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發(fā)展”為年度主題的2025北京文化論壇召開之際,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副理事長、北京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劉超英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暢談歷史名城的博物館體系在科技賦能下的發(fā)展之路。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保護、展示到體驗,中國博物館的科技化之路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劉超英:博物館誕生后的一段時間里,都是以人工記錄方式來進行藏品賬目的統(tǒng)計和管理,我們將其稱為“手工賬”。20世紀90年代,上海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開始試行將藏品信息錄入計算機,但都是基于本館藏品類別及數量進行設計的博物館個體行為。北京市文物局組織研發(fā)的“京保藏品管理系統(tǒng)”是全國首個以行業(yè)管理為目標的藏品管理系統(tǒng),采集數據項的設定,兼顧了歷史、自然、科技、文學藝術等博物館的藏品特質,在全市博物館推廣使用,減少了各博物館的研發(fā)成本和文物藏品提用的風險。以這本“電子賬”為開端,科技手段逐步應用到博物館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21世紀以來,觀眾借助電子屏幕在博物館熟悉展覽路線、了解藏品知識、做起“尋寶游戲”。近五年,伴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fā)展,沉浸式體驗逐漸深入人心,從戴上VR眼鏡到聆聽數字人導覽,新技術廣泛應用在觀展過程中。

中新社記者:數字化展示給觀眾和博物館帶來什么改變?
劉超英:先進技術手段有利于文化價值的闡釋,但如何應用得當是各類博物館面臨的共同議題。
對觀眾來說,在揭示文物故事、傳播保護理念時,得當的三維動畫展示、場景復原等科技應用,能夠對理解文物有顯著助益。
從館方角度而言,博物館的收藏品數量和場館規(guī)模有較大差異,本館的收藏不能完全支撐起全部展覽體系,當用文物串聯一個時代或主題遇到時間線上的缺環(huán),可用數字化手段來補充,讓整個展陳鏈條復原和完整起來。
如今,智慧化庫房、智能化管理系統(tǒng)等在博物館廣泛應用,在許多工作環(huán)節(jié)事半功倍。但在展廳的技術應用中仍要因館制宜,并堅持文物的主體地位。
例如,沉浸式展廳能讓觀眾獲得較強體驗感,增加展覽的吸引力,但走出展廳時人們能記住什么?這是博物館要追蹤思考的。在我看來,體驗之外應搭配更多完整具體的時代背景、工藝信息等,讓觀眾汲取更多知識。
又如,我在博物館的AI講解中聽到過民間流傳的“野史”。因此,博物館在引入AI技術輔助講解時應對其篩選出的內容嚴格把關,并根據最新的考古和研究成果及時更新信息。
總之,無論身處哪個時代,“物”始終是博物館的主角。先進技術是布展的輔助手段,博物館應在擁抱科技的同時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避免濫用技術。

中新社記者:相較誕生之初,博物館的功能有哪些拓展或轉變?博物館之城的建設怎樣助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
劉超英:人們通常認為博物館有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四個基本功能。多年來,這些基本功能本身沒有變化,但其拓展顯而易見。
從“單打獨斗”轉向“組團作戰(zhàn)”是近年來博物館辦展理念發(fā)生的重大改變。為更好闡釋展覽主題,省內聯動、跨省域合作乃至多國聯合策展,在今天已經非常普遍。當前,博物館的展示和宣傳手段也不可同日而語。展板展柜的更新,講解的分眾化,藏品保管和社會教育手段的數字化……這些變化見證博物館功能的拓展,也證明中國博物館正處在大發(fā)展時期。
建設博物館之城的首要目的是整合資源。要對一座城市的博物館資源進行摸底調查,將各類遺產分門別類歸納梳理,在一座城市里哪些資源豐富、哪些比較匱乏,有針對性地揚長避短才能形成合力,建設的博物館才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集中資源打造博物館之城,為一些行業(yè)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提供了展示平臺,當地民眾和游客對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認識會更全面深刻,有利于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中國展覽走出國門。

中新社記者:放眼全球,目前中國的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處于什么水平,還有哪些進步空間?
劉超英:中國的博物館事業(yè)在21世紀后迎來快速發(fā)展,并取得顯著進步。在國內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不少新建博物館的硬件建設已達到國際水平、個別已超過國外較先進的博物館,中國博物館的影響力在國際上逐年提高。
以北京地區(qū)為例,起初引進外國展覽時,一些國家的博物館會對我們的展廳條件、藏品保存環(huán)境等反復考察確認,并提出許多苛刻的條件要求,這是因為中國的博物館事業(yè)起步較晚,我們的條件和水準當時尚未被海外完全看到,導致他們對博物館不夠信任。如今,伴隨硬件提升和服務完善,越來越多的外國博物館主動將展覽“送”到中國,俄羅斯的油畫、古希臘的雕塑、法國的家具……中國的博物館已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陣地。

面向未來,中國博物館應提升基礎研究水平,拓展傳播領域和形式,增加與海內外研究機構和公眾的互動。每個人成為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和傳播者,才能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出去”,讓越來越多的世界一流博物館出現在中國。(完)
受訪者簡介:

劉超英,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長、現任北京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政協(xié)文史館館員,北京市三八紅旗手。數十年從事博物館專業(yè)管理工作,參與多處文化遺產保護及旅游開發(fā)規(guī)劃研究制定工作;國內首部博物館管理的地方法規(guī)執(zhí)筆人;全國第一本博物館藍皮書主編。

- 專題:2025北京文化論壇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9月23日 21:28:52
- 2025年09月23日 19:32:23
- 2025年09月23日 13:12:52
- 2025年09月22日 19:54:34
- 2025年09月21日 19:28:35
- 2025年09月21日 19:21:07
- 2025年09月21日 14:48:37
- 2025年09月20日 17:31:30
- 2025年09月19日 19:28:06
- 2025年09月17日 19:31:51